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

西雅圖--重返太平洋


往西飛行的聯合航空,在台灣除夕子夜守歲的時辰,飛越積雪的落磯山脈,向我熟悉的太平洋前進。

氣溫在攝氏五度附近的西雅圖,下著綿綿細雨。到處是一片綠意,讓從10月底起看慣枯木落葉的我,倍感振奮。在朋友的接送下來到華盛頓大學校園,已有幾叢櫻花綻放,真的有冬去春來的感覺。微軟總裁比爾蓋茲為了榮耀父母,捐款在父親的母校校園蓋了以父親為名的大樓,就是外表極具現代感的法學院館,在校園其他古典的建築物中,獨樹一幟。華盛頓大學有不少台灣留學生攜家帶眷在此攻讀學位,除夕夜我去朋友的聚會插花,巧遇過去在台大胸腔科和急診科的兩位學長,算是冒險逃離密蘇里的小小收穫。

費盡千辛萬苦來到西雅圖,主要行程都集中在情人節當天了。好在這是個適合背包客的城市,機場有單軌電車方便轉乘,在最熱鬧的市中心,公車不但免費,還開挖了一條地下的隧道專讓公車和單軌電車行走,令人咋舌。不過,其實徒步就可以通往各個著名景點。


上天下海,是看西雅圖的兩種不同角度。地標『太空塔』(Space Needle),是當年為了1964年的世博會所興建,登上這頂端像是飛碟的建築,才能看見夾在海灣和華盛頓湖之間的西雅圖市貌。海邊的派克市場(Pike Market),則是魚貨、農產和各國小吃群集之地,也是Starbucks咖啡店的起源地。鹹鹹的海風,催動海鷗四處覓食,如織的遊客也不甘示弱,把這市場內外擠得水洩不通。對我而言,從去年6月赴美後,這是第一次重見太平洋。海水的另一側,親友正在慶祝舊曆新年,這一端則是溫哥華冬季奧運與情人節的混合氣氛,慰藉旅人排解異鄉過節的寂寞。


坐上遊輪,則可以從湖航向海。陽光終於露臉,湖上也出現了白帆幢幢,和低空掠過的小飛機。『西雅圖夜未眠』電影中湯姆漢克的船屋拍攝地,今天還跟眾多的船屋一樣,繼續享受湖畔浪漫愜意,當年卻是住不起平地房屋的人落腳之處。湖邊的船舶無數,拖船、漁船、輪船、私人遊艇,像是大型的船舶博物館。遊輪的解說員則用言語把我們帶到了極北苦寒的阿拉斯加。原來,很多西雅圖的船公司,是靠阿拉斯加的漁業賞飯吃,不但漁獲會載運到西雅圖銷往美國各地,還作為阿拉斯加船隻的維修站。事實上,除了這些船舶和鮭魚一樣,會在西雅圖和阿拉斯加之間巡遊,阿拉斯加航空(Alaska Airlines)是西雅圖機場最大的公司,緊鄰西雅圖各碼頭的濱海大道,也被命名為『阿拉斯加大道』。這片太平洋海水,反而讓兩處更加接近。


湖水進入海水之處有個水壩,除了避免淡水和鹹水過度混合,也是調節華盛頓湖的水位,以免停泊的船屋和船隻受到水位影響。連日的雨量讓我們剛好在船上目睹洩洪的景觀,不過當然無法跟石門水庫相比。遊輪在水位調節後,通過水壩進入太平洋,遠望西雅圖市區的天際線,感受風平浪靜的休閒時光。

晚餐享用新鮮的海鮮後,在小雨中前往第五大道劇院(5th Avenue Theater)觀賞百老匯音樂劇『南太平洋』。這個富有中國風的劇院,有著朱紅大門、龍形壁飾和結穗宮燈,舞台上卻是大溪地風情,上演美國護士和法國男人的愛情故事。逼真的布景讓觀眾暫時沈醉在蔚藍海洋、心曠神怡之中,讓小島召喚遁世的念頭。


結束旅程的日子,中國城初二清晨就放著鞭炮。早茶喝畢便已是動身時刻,在單軌電車上再看一眼太平洋,回到冰雪國度的懷抱中。倒數計時,16個月又13天。

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

雪中劫難


小年夜的早上七點,我在州際高速公路I-70旁的草叢裡,試圖讓車子從雪中脫困。

這原本應該只是四天西雅圖假期的序曲:從家裡開往堪薩斯市國際機場,兩個半小時車程。凌晨五點出門,漆黑夜空下,車流稀少,一切平順,直到無名雪暴半途出現。

雪、沙、塵,混合著不停撲向車窗。路面結成了冰,寒風振動著車身。我握著方向盤,像掌著一艘孱弱的小船,在驚濤駭浪中,破冰而行。視線變差,即使減速行駛還是忐忑不安,有個目標在前方,班機不會因我的路況而停留,因此硬著頭皮還是必須繼續前進,無法回頭。

千金難買早知道。如果能預料此後發生的事,我應該會放棄當日的行程,在路邊休息,等天亮再說。

天將破曉,我緊跟著大卡車,低速行駛,不停被內側車道的車子超越。一念之間,我決定也要超車。從左邊車道通過了大卡車的車身,打方向盤回復外側車道,此時車子卻像溜冰一樣開始打滑,先直直向路肩滑去,然後在高速公路上轉圈圈。我像坐著兒童樂園的旋轉咖啡杯般,隨車子轉了大概180度、連人帶車跌落到路肩外的草叢中。

回想起來,在那隨車旋轉的剎那間,我腦中並沒有怕死的念頭,只是『準備』著可能會有個巨大的撞擊,不管是撞上什麼。幸運的,我並沒有撞上任何鄰車、護欄、看板等,冰雪雖然濕滑,錯綜交纏的草根卻提供了必要的緩衝與摩擦力,讓我驚魂甫定時,發現自己竟毫髮無傷。車子除了左前輪的擋泥板一角脫離了螺絲束縛、搖搖欲墜,其他並無大礙。但是車子已經陷在路肩之下,無法回到高速公路上。

這之後四個鐘頭的神奇過程,是打電話求救、被路過的地方警察載到休息站、高速公路警察安排拖吊車、把我的車子『打撈』上來。休息站的四個人,都是這場雪暴的受害者。其中兩台車子在內側車道打滑撞上高速公路中央的護欄、車頭全毀,與他們相較,我真的是小巫見大巫。從鬼門關逛了一圈回來的我們,彼此鼓勵,慶幸沒有造成任何傷亡,自己也平安健康。

雪暴過後,陽光普照。當我重新坐上車子時,再開在高速公路上時,仍不敢相信早上發生的事情,有如一場夢幻。班機已錯過,改買隔天的單程機票前往西雅圖,藉此機會在堪薩斯市的美術館欣賞書畫。碰巧看到展出『禪‧慧』這兩個故宮前館長江兆申先生的大字,格外有感覺。許多事情,都是一念之間。如果不超車,繼續跟著那台卡車前進,也許就能逃過一劫。如果前晚就先開車到機場附近的旅館去過夜,就不用凌晨開車上路。如果…

美國的中國餐館,餐後總會奉上『簽語餅』,餅中夾著一張預測運氣的簽語。那晚的我得到的簽語是:『你將獲得改善金錢狀況的機會。』我想,下雪的季節乖乖不出門,效法動物冬眠,就是省錢之道啦。

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圓夢紐約(2)

登上渡輪,前往自由女神像所在的小島,周圍這片蔚藍海水,則是歷史上的圓夢之地。

對自由、繁榮的嚮往,讓飽受政治壓迫、貧窮和戰火所苦的歐洲人民,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不斷湧入。看到紐約港口的自由女神像,代表著目的地終於到達,美好前途正要展開。而這法國人贈送給美國慶賀獨立建國的禮物,手舉聖火、掙脫腳鐐的嚴肅臉孔,搖身一變成了舉世聞名的希望象徵。小島之側,有著另一個著名島嶼--艾利絲島。這是當年的海關與檢疫站所在地,所有歐洲移民都要在此暫留過夜,確定有足夠的錢、有在地人接應,身上沒有砂眼、頭蝨等傳染病,才能放行入境。時至今日,成為移民博物館。據說每三個美國人當中,就有一人的祖先是從艾利絲島通過的。不過現在中國、印度已是美國近年來最大的移民來源國,亞裔移民的博物館,有一天也許會在某處興建。

乘坐遊艇,可以環繞曼哈頓半圈,從水上欣賞紐約的繁華天際線。每天有兩億人湧入曼哈頓,因此有二十幾條地鐵線在地底交織,把紐約客從鄰近的布魯克林區、皇后區、紐澤西州等地送入摩天大樓的懷抱中。地價房價實在太貴,平民是住不起曼哈頓的,開車也沒地方停,所以便捷的地鐵和公車網,成為我對紐約最有好感之處。

然而水上難以看見的,是市中心正在重建的世貿中心。從911那天起,紐約就無法揮去遭到恐怖攻擊重創的傷痛,因此安全檢查成為此地接待觀光客的伴手禮,走進知名景點就是比照機場安檢,甚至出動全身掃瞄,唯恐悲劇重演。雖然一旁的華爾街還是遊客駐足拍照的熱門地點,九年前遭飛機撞毀的世貿中心,仍隨著大樓遺址、教堂鐘聲,震攝著所有人的心頭。

在我後面排隊的德州老太太說,許多人一輩子就到紐約這次而已,所以要把握機會、盡興遊玩。不論何時,你走到時代廣場,就會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流露興奮的表情,在這繽紛神奇的街頭舞台上開心尖叫,瘋狂的拍照,只恨相機電池不夠用。

這片刻,讓無數人在紐約圓夢了,像百年前的移民心願,圓了『我人在紐約』這個夢。

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圓夢紐約(1)

終於來到世界之都--紐約市。雖然是冬天,雖然是匆忙的三天兩夜,看到機場出現『歡迎來到大蘋果』(大蘋果是紐約的暱稱)時,還是有一償夙願的感覺。畢竟,有太多的電影、電視劇、音樂劇,是在紐約拍攝或是跟紐約有關。

坐在機場往曼哈頓的公車,幾乎難以聽見『標準』的美語。各種語言、口音都有,對從以白人佔絕大多數的密蘇里州前來的我,感覺跟到了倫敦沒兩樣。

週六傍晚4點多,熱鬧的時代廣場上,統一販售今日百老匯各劇院門票的票亭前,排了長長的隊伍。排我前面的,是從澳洲墨爾本來自助旅行的麻醉科女醫生,後面是從德州達拉斯來度假的音樂老師,都跟我一樣,想購買這五折到六折的優待票。看不盡的百老匯演出,許多已歷十餘年而不墜,持續在同一劇院演出,觀眾裡很多是像我這樣來『朝聖』的吧!

在『歌劇魅影』的舞台前,看天花板上的吊燈隨著魅影的絕望而墜落,現場聆聽從高中參加合唱團就耳熟能詳的歌曲"Thank of me", "Music of the night", "All I ask of you"等,這不就是一趟圓夢之旅嗎?

隔天晚上的『芝加哥』,則是幸運的坐在第一排角落,近距離欣賞演員和舞者的表情與肢體動作,簡直看到快長針眼了:) 火辣的舞蹈、激情的旋律,在我幾乎伸手可及的範圍內,這跟看電影當然是截然不同的感覺。
走出時代廣場,經過房地產大亨川普(Donald Trump)的大樓,前往中央公園(Central Park),卻可以迅速享受一個靜謐自然的清晨。位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頓核心,這佔地極廣的公園,曾是影集『美國天使』裡的男同志交友的勝地、HIV感染的溫床,卻又是電影『曼哈頓奇緣』裡迪士尼童話在21世紀上演的舞台、闔家同樂的去處。究竟這是怎樣的神秘花園?

實際走訪,體會這個鬧中取靜的大綠地,從南到北有湖泊、水庫、棒球場、花圃、動物園,東郊有知名的大都會博物館和古根漢美術館,西側有自然歷史博物館。這個公園就如同紐約的魅力,讓不論膚色國籍的紐約客,都能迅速落腳找到家的感覺,在中央公園的領土裡,誰都能放下在大都市求生存的壓力,獲得自己想要的休閒方式。
走上紐約最高的建築物--洛克斐勒大樓,眺望這地狹人稠的曼哈頓島,很驚喜地發現頂樓竟然感染到了紐約的『開放心態』,開放遊客走出玻璃門,在四周的護欄、石牆邊,一面呼吸新鮮空氣、一面捕捉紐約市景。太陽緩緩的在紐澤西州的海角隱沒,迎來的是帝國大廈的炫麗夜燈,『不夜城』紐約的活力時刻才正要展開。


我跳上地鐵前往中國城,在廣東燒臘店享用闊別已久的三寶飯,又發現小巷裡山東大嬸賣著10個2元的鍋貼、1碗1元的酸辣湯,彷彿回到了羅斯福路的大學口,重溫平價美食的舊夢。

紐約‧紐約。它代表的是一種嚮往,嚮往無所不能、無所不包,就像時代廣場四周目不暇給的大型電子看板、躲不開的擁擠人潮,平易近人的繁華無限。

聯合國總部之旅

1月18日星期一是馬丁路德金博士紀念日,雖然是美國的假日,聯合國總部卻照常開放,人在紐約旅遊的我,趁機去參觀這個別具意義的地方。

位於曼哈頓島的西邊,聯合國總部大樓聳立於哈德遜河旁,範圍跨越好幾個街區。柵欄內是無數的旗杆,在有會議的時候旗海飄揚。入口則是金色的圓球造型,映照著周圍的河岸和紐約的高樓大廈。

通過安全檢查,踏進聯合國總部,就進入了不屬於美國的領土,國中之國。慣用語言是英語和法語,官方語言還有中文、阿拉伯文和西班牙文。大廳的各式語言符號象徵著地球人在此齊聚一堂,樓下的郵局則可以讓你寄信收集獨一無二的聯合國郵票和郵戳。小小的簡餐店連中國泡麵都有賣,書店則展售各種語言的出版品,很特別的在此發現一個愛滋書籍的專櫃,公共衛生、社會經濟的影響都有,連討論東南亞、非洲愛滋防治困難點的專書都有,顯示愛滋病在聯合國受重視的程度。

花美金16元購票,就可以參加為時約一小時的專人導覽,揭開聯合國總部內部的面紗。跟隨著東方面孔的解說員,先穿過有著秘書長潘基文笑容的巨幅海報,進入介紹聯合國核心關注議題的區域,其中第六項議題就是『對抗愛滋、瘧疾和其他疾病』。雖然在台灣時對聯合國的印象不好,到非洲工作時,確實看到UNAIDS、UNICEF的人遠渡重洋到馬拉威為異國奉獻,我因此改變觀感。兒童的教育問題也很重要,展示區陳列了『移動教室』,將書籍文具和上課用品放在一個箱子裡,這樣即使在天災人禍時,還是可以背著箱子四處開課。

導覽的重頭戲是聯合國大會會場。這個跟『中華民國』一別近40年的場地,不過是從A到Z按字母順序排排坐的地方。每年會抽籤決定第一個國家是誰,像去年是柬埔寨(Cambodia),所以從各國就從C開始按順序坐,B開頭的國家就坐到最後面。在服役時,曾聽當時派駐馬拉威的陳大使憶起當年尚未退出聯合國時,跟著駐聯合國代表參加大會的故事,尼可基嫚主演的電影『雙面翻譯』也在此處拍攝。雖然面對的只是空空蕩蕩的會場,歷史滄桑、國際折衝,都在這裡發生,就算只是『到此一遊』,也不虛此行。

旅程的最後,是參觀戰爭和平的展示區,用照片說明聯合國在維護和平所做的貢獻。照片裡,坐在被子彈打的滿目瘡痍的迷你巴士和牆壁旁,是內戰不斷的剛果人民。對面則是設計家將『步槍』改造成了吉他,期盼中止戰爭。這世界上還有許多戰火未停歇的地方,受貧窮、飢餓、疾病所苦的人們,還所在多有。只有在看到這些照片時,原本吵鬧的小朋友都驀地安靜下來,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幸福。

離開聯合國總部前,一個盛裝打扮的青少年合唱團,在大廳用我不懂的語言,唱著民俗歌謠。我決定從這裡寄張明信片給自己。7天後收到了。那獨特的郵戳其實很簡單:一隻和平鴿,還有三個字:
"UNITED for 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