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好不了的傷口:解決篇


CDC的梅傑醫官傳來的訊息是:

『兔熱病(tularemia)的血清抗體相當高,由於超過了一般檢驗方式的最大值,必須稀釋再重做。可以確定的是,病人罹患了兔熱病。』

菲力普將這個結果告知鈴木醫生,得知約翰的傷口已經有些好轉,但是為了治療更徹底、避免復發,兩位醫生決定換成鏈黴素(streptomycin)治療十天。經過這樣的治療,傷口終於癒合。

菲力普也告訴了野生動物學家詹姆斯,請他檢查當時集體死亡的兔子,是否罹患兔熱病,不過複檢的結果,並未發現兔熱病的情形。對於約翰罹患兔熱病的來源,會進一步安排捕捉約翰院子的野兔,去做檢查。

------------------------

兔熱病為一種人畜共通之細菌性疾病,分為數種臨床類型。其最常見之臨床表現為:病原侵入的部位出現癒合緩慢的潰瘍,並且局部的淋巴結發生腫大的現象。也可能沒有明顯的初期潰瘍,而僅有一個或數個腫大且會疼痛並可能化膿的淋巴結。案件中的約翰,就是罹患這種類型的兔熱病。

該病原體(Francisella tularensis)是一種細菌。因兔熱病症狀會有淋巴腺腫或有嚴重的肺炎,故在臨床上常與其他細菌性疾病無法區別,如鼠疫、葡萄球菌與鏈球菌之感染症、貓抓病或孢子菌絲病等。

本病經由臨床症狀加以懷疑後,可藉由經常出現在第2週上升的特異血清抗體加以確認。微生物實驗室必須啟動最完善的處理以避免具高傳染性之病原在實驗室空氣中傳播;因此,細菌的培養鑑定必須只能在疾病管制局認證核可的實驗室中進行,並且大部分的個案經由血清學來診斷。

兔熱病在北美洲、歐洲大陸很多地方、前蘇聯、中國、日本等都發生過。在美國,一整年都可能發生,成人容易在早冬獵兔季時,因接觸而受到感染,夏天時,小孩子容易因硬虱及硬蜱的叮咬受到感染。在北美洲,經常可以在兔子(如棉尾兔、長耳大野兔、及雪兔)被找到,且常經由蜱傳播。歐亞大陸的亞菌種在田鼠、麝香鼠及水鼠中被發現過,日本也已在兔子中找到。臺灣地區尚無通報病例。

傳染途徑:
1、經吸血性節肢動物傳播:包括蜱類、鹿蠅(Deer fly)及灰色斑蚊(Aedes cinereus)等。病菌可在這些病媒體內發育繁殖,經由這些病媒的叮咬或是其排泄物污染宿主的皮膚,而造成感染。

2、直接接觸感染:經由皮膚、結膜囊或口咽黏膜的細菌接觸感染,這也是人受到感染的最常見方式,在美國估計有90%人類的病例是因直接接觸兔子而感染。一般認為土倫病菌可穿透接觸的皮膚,很多人類病例,係因接觸帶菌兔子的屍體而造成感染,或因為在處理受感染動物時(如剝皮、或解剖),皮膚、眼結膜及口咽黏膜接觸到受污染的組織、血液或水,而當時患者皮膚並無任何的傷口。極少數的病例是由於遭到受感染動物(如郊狼、松鼠、臭鼬、豬、貓及狗等)的咬傷、抓傷或接觸其毛皮而感染。

 3、經口感染:動物間的傳播,可經由食入帶菌動物屍體而造成。人的感染可因攝食或處理未煮熟之被感染動物宿主的肉糜而感染;而帶菌的嚙齒動物屍體亦可污染河水,當人或其他脊椎動物在飲用此種水時會感染此病。

 4、吸入感染:即吸入被帶菌動物糞便污染的泥土、榖類或乾草的灰塵,或是在剝動物皮時的灰塵。發生實驗室感染時,臨床症狀經常是初期的肺炎或是類傷寒的臨床症狀。此種傳染方式雖較少發生,但卻符合作為生物戰劑的要件。

預防保健
1、在流行區要避免受到節肢動物的叮咬,且避免使用河流的水,如生飲、沐浴或游泳等。
2、當狩獵動物、剝皮或處理動物屍體時(特別是兔子)需穿戴防水的手套,烹調野兔或嚙齒動物亦要全程使用,且肉類必須煮熟方可食用。
3、禁止使用船、貨車跨區域運送感染的動物。
4、在特定區域內捕殺嚙齒類動物,可有效防止本病的散佈。
5、當實驗或培養兔熱病原菌時,必須在負壓的微生物操作實驗台,並且須配戴防護面具、防護衣及防水手套。

(以上摘要自台灣疾管局網站)
------------------------

本案解答:兔熱病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最近在新聞上看到您,總覺得您看起來好累好累...
不禁讓人懷念起很多年前您的訪談影片,以及這裡一篇篇文章所顯露出的,那個輕鬆、單純、直接、明亮,眼睛裡發光,隨時洋溢著熱情活力的您...

新近,聽到一席話,讓我立刻想到了您:

『愛的最高境界是給被愛的人找到一條光明、燦爛的路,還要給人以人格尊嚴。這是一種人格力量的昇華。
愛的出發點在引路,引路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心地坦蕩的大愛』

因為上不去心之谷,所以來此留言
感謝您多年來為醫學以及愛滋的努力與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