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

非洲小醫師(9): 流浪的彼得


在姆祖祖中央醫院裡,有一個被遺忘的角落,它位於病房區的最後方,周圍都是空曠的草地,一般訪客很少會走過來。事實上,這裡是結核病房。

肺結核在馬拉威是相當重要而普遍的疾病,每年有兩萬五千個新增病例,主要發病年齡集中在青壯年,對於國家的生產力具有嚴重的影響。

從一九六四年開始,馬拉威就在世界衛生組織的贊助下,開始了『國家結核防治計畫』。這個計畫施行到現在,衛教、檢驗、治療各方面的系統均臻完善。只要診斷為結核病,立刻就會被各地的『結核官』登錄,依照一套國家制訂的策略進行治療。遍布全國各鄉鎮的『衛生監測助理』,每人有各自的責任區域,指導家屬或社區志工按時監督病人服藥,確保治療成果。每年定期有專家進行詳細的評估,發掘問題,設法解決。因此,在二○○二年,馬拉威就被世界衛生組織譽為『結核防治的模範生』。

我來到結核病房查房。結核官的辦公室也在這裡,裡面堆滿了病人資料,外面坐著許多新病人等候登錄。住院病人的病歷上,都有一張結核治療單,密密麻麻的小格子,是讓護士、家屬或社區志工,在長達八個月的治療中,能方便記錄服藥的日期。

大部分的病人罹患的是肺結核,其他則是以淋巴腺炎、心包膜炎、腹水等表現。在診斷出來前,往往已經四處求醫,使用過許多藥物,然而身體狀況只有越來越糟。服用抗結核藥物之後,就出現了明顯改善。當我詢問病情時,許多病人都表示:『我已經找回了健康!』但是,經過更仔細的瞭解後,常會找出病人可能同時罹患愛滋病的線索,例如體重急速減輕、口腔念珠菌感染、慢性腹瀉等等。

然而,有一位年紀十五歲、體格壯碩的男生,吸引了我的目光。『難道他也得了肺結核?』我難掩心中的疑惑,走向他的床邊。他掙扎著用手撐著想要坐起來,雙腿卻完全不聽使喚。
『醫生,早安。』他露出大男孩陽光般的笑容,用生澀的英文向我問候。

我詢問發生了什麼事,他嘰嘰咕咕的開始陳述。護士露出一頭霧水的表情,其他病人的家屬都紛紛幫腔。只見護士走到病房門外,請來一位婦女,當起了她的翻譯。

原來,這個名叫彼得的男生,是盧安達人。他因為戰亂,父母雙亡,逃到了坦尚尼亞投奔經商的叔叔。在與叔叔前來馬拉威談生意的途中,彼得突然出現雙腿癱瘓,輾轉來到中央醫院照X光,才發現第六和第七節胸椎已經因為結核菌侵蝕,發生塌陷,導致下肢喪失功能。彼得脫下上衣,他扭曲的脊椎明顯的在背部突出,像是一個駝峰。叔叔把彼得丟在醫院,回去坦尚尼亞了,他現在舉目無親。幸好這位婦女來自邊界,會講東非國家(包括坦尚尼亞與盧安達)通行的史瓦希禮語,我們才能夠瞭解彼得的故事。

逃難的過程裡,貧病交迫,那些往事讓彼得澄淨的眼睛,浮現了恐懼。接受治療以來,背部的疼痛雖然減輕,兩條腿卻毫無起色。我知道他要能再站起來自由行走,已經是不可能了,脊椎結構的不穩定,也使復健難以進行。不忍心對彼得宣布這個殘酷的事實,我只能含混的說:『你要繼續吃藥,多活動腿部關節,按摩肌肉,這樣才會好起來。』

『我希望能夠走路,但是兩條腿現在連動都不能動。』他憂傷的說。

『你看,你經歷戰亂,身體還這麼壯,肌肉這麼結實,只要不放棄希望,還是有很好的機會恢復的。』我只能這樣安慰彼得。

戰火使得許多人流離失所,更容易暴露在結核病的威脅下。我不禁慶幸,馬拉威從立國以來,一直能遠離戰爭,貧窮的人們至少能在和平、安定中,面對原已艱困的生活挑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