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3日 星期二

英國之旅(一):飛越大西洋


2008年的4月,站在葡萄牙的海邊,第一次看見大西洋的面貌。2009年的10月9日,乘坐美國航空的班機,由聖路易經芝加哥飛過五大湖區,向大西洋另一岸的英吉利海峽飛去。

這是一趟由黑夜到白天、再由白天到黑夜的旅程。

清晨2點10分,我帶著睡眼惺忪起床盥洗,20分鐘後,在黑暗的雨中出發駛往聖路易機場。沒有路燈的公路,雨刷的節奏配合水珠的震盪,努力在車燈裡注意每一個轉彎處,免得稍不留意偏離中線。4點40分抵達機場附近的捷運站停車場,坐上捷運,三站後進入聖路易機場。早上6點的飛機飛往芝加哥,正好迎接太陽的升起。此時,時差六個鐘頭的英國,正值午餐時分。

從芝加哥飛往倫敦的是架大飛機,不過經濟艙乘客稀少,我可以愉快的霸佔ABC三個位置。吃完了早餐便開始補眠,睡醒了迎來的卻是晚餐,航空公司幫忙調時差的詭計。

星空下,無雲無霧的大西洋與太平洋似乎沒有什麼不同,7個多小時的飛行有一大半是在這遼闊的海面上遨翔。而這空蕩蕩的客艙裡,環繞座位的是思念吧。思念流逝無法追回的時光,思念單純只顧唸書的年代,思念地心另一端的故鄉,思念曾是理所當然卻如今咫尺天涯的一切。

即將降落在倫敦機場,看到的是象徵繁華的無數燈光,對照著從美國家裡出發時的黑暗公路,竟有由蠻荒步入文明的感覺。免簽證,跟英國腔的移民官寒暄一番,走出這不夜的國際機場。終於,在大西洋的另一岸著陸了。

在機場門口等候我的,是剛在牛津順利通過博士論文口試,與我大學時代同窗六年、同寢室四年的室友。奇妙的緣分,我們畢業後往不同的方向發展人生,卻在這一刻翻過地球於這子午線附近交會。有如當年教廷一聲令下,西班牙向西探索,葡萄牙往東邁進,結果雙方在台灣擦身而過,一個佔領淡水蓋了紅毛城,一個留下福爾摩沙之名。雙方的霸業,最後都敵不過大英帝國。

在當年室友的指引下,走出這大英前哨的迷宮,坐上晚上11點20分開往牛津的巴士,一路上能毫無顧忌的講中文,也是極大樂趣。

同樣是高速公路,卻燈火通明。1個小時左右在牛津的街頭下車,走著滿滿停著車子的巷道,經過一棟棟密接相鄰的房屋,甚至有狂歡結束喝醉酒的年輕人在街上呼喊。雖是午夜,竟有人煙,聽得見別人的腳步聲,已令住慣小城的我,興奮不已。室友租的雅房,跟我美國的廚房差不多大,租金卻比我還貴,可見我之鄉土。在房間一角挪開吉他、併了沙發,鋪上床單,便是大西洋這一岸我的小小棲身之地,擁擠而溫暖。

冷風吹不進來的窗戶,外頭一盞路燈,靜靜照亮著時差尚未調過來的駐美訪英台人。我期待,這大西洋的彼岸,在太陽升起時,呼吸忘憂的空氣,享受人文的洗禮。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這張照片拍得不錯耶!c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