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8日 星期三

非洲小醫師(5): 缺貨


門診的病人從放射科回來,兩手空空。原來是X光片用完了,要照X光的病人都被通知下週二再來。

在這個看似美輪美奐的中央醫院,埋藏了不少隱憂。其中之一就是『缺貨』。幾乎任何消耗品都曾出現缺貨的情形,白紙、圖釘、紗布、手套、針筒、點滴、驗尿試紙、止痛藥錠、抗生素針劑等等,有人戲說只有結核病防治計畫的試劑與用藥不會缺貨,因為這是國家重點計畫。可是事實上,檢驗結核菌的染色劑也缺貨過。

在台灣做實習醫師時,雖然病房護士天天例行清點存貨,但是醫院物資供應充裕,醫師向來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從來不會想到缺貨的情形。來到馬拉威,才發現醫療用品供應的重要性。我們團曾有骨科醫師、神經外科醫師前來短期支援,但是醫院沒有合適的手術器械,外科醫師也只能空自興嘆。檢驗科也曾出現捐血篩檢用的梅毒血清試劑和HIV檢驗試劑雙雙缺貨,病人如果要輸血只好自求多福。我剛來馬拉威時曾遇到全院只剩下十支利尿劑,該分配給哪幾個心臟衰竭的病人?實在是相當痛苦的決定。

缺貨頻繁,供應者、庫存管理者和使用者都有責任。馬拉威過去准許各公立醫院自行採購衛材和藥品,後來發現貪污舞弊的情形太嚴重,所以將預算收回中央,由衛生部的中央藥品庫房統一採購供應。然而中央統一採購,就難以兼顧各醫院特別的需求,緊急缺貨時也應變不及。馬拉威的赤字逐年遞增,也使得採購經費吃緊,庫房存量一直萎縮,醫院領到的物品數量往往不到申請量的二分之一。

庫存管理也是個問題。過去在醫院各單位的庫房只見物品散落各處,凌亂不堪,沒有人知道存量有多少、藥品過期了沒,遺失或是被偷竊也無人過問,反正用完了就再去領。使用者的觀念也令人咋舌,我曾跟台灣的醫界朋友介紹馬拉威的病房奇景:用針頭代替釘書針來釘公文、用紗布代替繩子來串病歷、用棉花代替抹布來擦桌子、工友戴著醫用手套打掃環境,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但是當醫院行政單位沒有錢買這些辦公用品時,護士就會就近拿可代替的物品來權充。於是不久之後,針頭、紗布、棉花、手套也都缺貨了。

面對缺貨的一再上演,馬拉威的同事們見怪不怪,病人與家屬無怨無尤,倒是我們這些從台灣來的人看不過去。為了維持起碼的醫療品質,購買醫院缺貨的物品,再以中華民國醫療團的名義將物品捐贈給醫院,就成為大家醫療工作外的另一項任務。藥品、衛材、器械、檢驗試劑、儀器零件、水電配件等,人人有份。同時,我們也希望建立有效的庫存管理機制,統計年度消耗量與規劃需求量,教導同事『開源節流』的觀念,一方面透過醫院間的交流管道彼此互通有無,一方面節省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這些觀念和作法,我們視作理所當然,馬拉威的同事們卻多半覺得窒礙難行,嫌太費事、耽誤下班。醫院的行政單位也無心改善。反正倒楣的是病人、花錢的是政府,既然病人不在乎,政府不在乎,何必多此一舉呢?

真正可憐的是病人。我好奇為什麼馬拉威的病人都能忍受一家家老是缺貨的公家醫院?如果是台灣的病人,早就對醫院提起訴訟了,或是被媒體披露,關門大吉。有同事告訴我,因為是免費的醫療,所以病人都覺得看病是政府的『恩惠』,醫療品質也應該由政府來要求,病人只是弱勢,逆來順受。在台灣幫忙援建姆祖祖中央醫院前,許多北部的病人必須長途跋涉到首都去看病或開刀,現在好歹可以就近治療,已經很幸福了。缺貨既然是全國的事情,病人也沒辦法作什麼。不愧是素有非洲溫暖之心的馬拉威。也許我們該從台灣引進的,不只是管理學,還要加上消基會努力多年喚醒的消費者意識,和街頭集會遊行裡的民眾力量。

我懷念起樣樣不缺的台灣。

沒有留言: